2016年6月22日晚,“珞珈政治学论坛”第1604期在学院332教室举行。本次论坛由365bet体育投注官网的陈柏奇老师主讲,365bet体育投注官网的刘伟老师主持,主题为“互联网+政治?当代网络政治学的发展与现况”。参加论坛的老师和嘉宾包括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政治学系的罗雪飞、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的戴洁、武汉市委统战部党派处处长王磊以及本院的上官莉娜、申钦鸣、楼笛晴、吕普生、陈刚。另外,杜克大学的博士候选人桂晓书和本院相关专业的本硕博同学也参与了论坛的讨论。
在发言中,陈柏奇老师针对当代网络政治学的发展与现况进行了文献的梳理,通过对新媒体定义、中介效用、工具特性的介绍,进一步将其与当前现实政治社会生活连结,开展后续学术文献的对话。首先,他以学者Manuel Castells所阐述的信息社会与Robert Putnam对参与式民主以及美国公民社群的腐蚀的普遍忧虑等论点作为理解背景,说明人类社会正处于一个崭新的和以往截然不同的组织型态,它的本质主要关注在资本主义的重构以及网络通信科技(ICT)的发展,是一种以科技、经济、职场、空间以及文化等不同面向作为区隔过去的新社会。与此同时,有关新媒体发展的不同学派亦表明各自观点立场,而有所谓科技决定与社会决定的争论。其次,他提及了西方学术界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政治领域的研究方向,特别是互联网对于重振新媒体时代下的公民政治参与以及在改良工业民主国家的普遍民主弊端上的作用,以及新媒体对于政治体系的运作研究,如早期多数集中在以互联网为中心,包括网络的民主参与和民主化作用,或是探讨网络或在线讨论区(cyber discussion forum)的网民“虚拟公众参与”(cyber public participation)对政治的作用及其影响,而现在更广泛地扩及在各类电子政务、网络舆情及政府治理等研究领域。再次,他还简要概述了与“网络政治”相关的几个近似的概念,如虚拟政治(cyber politics; virtual politics)、互联网政治(internet politics)、数字政治(digital politics)、线上政治(online politics)等,并归纳了以广义网络政治学领域的重要概念意义,分别是:一种存在于虚拟空间的政治现象;探讨新媒体对现实政治生活的冲击或影响;以及现实政治主体对于信息社会的作用。最后,他通过学术文献的检阅与耙梳,将乐观论者、怀疑论者及悲观论者对新媒体与政治的联系是否可能促进民主化或重塑传统政府治理模式的不同看法进行比较,并在论坛最后提示研究者应慎重考虑在不同发展背景与资源条件下,关注研究对象(如民众)是否均具备使用新媒体的机会、能力及意愿作为命题设定,以提升研究本身的信度与效度。
陈柏奇老师的发言激起了论坛参与者热烈的讨论,有的认为网络对政治的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网络空间的匿名性和虚拟性不利于理性协商和共识的达成,但另一方面网络也能够部分地克服陌生人采取集体行动的障碍;有的提出网络政治参与和线下社会资本之间有联系,所以对网络政治参与的研究应将线上与线下参与结合起来;有的指出不同学科对网络这个问题域的研究有着不同的视角,网络政治学要取得实质性的成果,可以利用信息管理领域对于高频词等统计方法的运用,借用大数据和数据处理技术;有的认为新媒体是否促进民主化要考虑初始的政治条件,比如在民主化程度高时新媒体更有可能促进民主化,另外新媒体对参与的积极影响往往表现在不会威胁政治统治的领域里;有的认为网络政治学的研究要摆脱将网络和政治学进行机械嫁接的作法,找到将两者融合在一起的新的创新体系和范式,如果网络只是提供工具性的东西而没有脱离传统政治学的主体框架,那么其作为问题领域的研究就价值有限;有的提出对信息网络的研究可以考虑运用政治市场的分析框架,同时更多地关注科学技术研究方面的文献,另外不管是科技决定论还是社会决定论,研究重点应该是去理解社会是如何运作的;有的指出互联网技术既给了民众监控政府的能力,但同时政府也有反制的能力,因此网络监控的伦理何在及政府为何能干涉民众的上网自由都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有的介绍了国外学界的一些研究,如运用大数据分析方法,通过研究网民的帖子、留言、留言是否会被删除及哪些会被删除来反推政府的审查尺度以及处理网络舆情的底线;有的谈到现代国家的合法性除了源于绩效和历史天命观的论证外,还来源于政治社会化、政治符号等,但是在网络时代后一种建构方式会受到影响,比如网络上新的话语体系会对主流的宏大叙事产生冲击;还有的通过举例说明了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在网络参与方面呈现出的数字落差,并提出在当前网络政治维权增多的情况下可以研究怎样的网络政治维权更可能得到政府的支持和取得成功……对于大家提出的某些问题和观点,陈柏奇老师做了简要的回应。
论坛最后,刘伟老师总结道:其一,互联网的确已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但它对政治世界的影响到底是根本性的还是表面性的,可能需要重新思考和判断。国家的本质和形态,政治生活的本质和核心环节,如果并未因互联网的介入而发生根本改变,那么传统政治学的议题、讨论方式和基本结论仍然是有效的;否则,政治学的确需要在网络语境下调整自己的核心概念、基本逻辑和某些假设。这是网络政治学的学科边界问题,也是网络政治学是否成立的关键。其二,国内政治学界不少研究和讨论互联网问题的学者,可能对互联网本身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并不够熟悉,由此构成他们的研究瓶颈。因此,如果要想在网络政治学上作出研究贡献,可能需要跨学科与新闻传播、信息管理和大数据处理等领域的相关学者进行合作。政治学者的长处在于提出具有政治学取向的学术问题,并洞察到网络和数据背后的政治逻辑,但这需要结合相关的技术分析来支持,否则其学术说服力和生命力都将是有限的。这是网络政治学的研究路径问题。其三,不管是政治体制对网络的塑造,还是网络对政治本身的影响,可能都是多面向共存的格局。政治权力固然会塑造网络的运行,并试图仅对网络作以工具化运用,但政治权力并不能完全掌控网络技术的影响方向;网络技术在某些政治环境中固然不会对政治体系构成根本性冲击,但毕竟也会对民主的增量构成潜在影响。学术研究可能需要结合具体的国家、具体的议题和具体的社会政治过程,来讨论网络与政治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反思简单的社会决定论和技术决定论,同时也消解人们对网络技术寄予的浪漫主义想象和不必要的谨小慎微心态。他还简单地对这学期的四次论坛活动作了回顾,并表示下学期的“珞珈政治学论坛”仍将继续举行,欢迎武汉地区的同仁和同学持续关注并参与后续的论坛。
附:“珞珈政治学论坛”第1603期:商人的崛起?——政治学视野中的政商关系(主讲:黄冬娅),网址为 http:/zhkx/2016-05-26/4673.html “珞珈政治学论坛”第1602期:城管困局与基层治理中的群众路线(主讲:吕德文),网址为 http:/zhkx/2016-05-09/4644.html “珞珈政治学论坛”第1601期:政治文化研究的普通人进路(主讲:刘伟),网址为http:/zhkx/2016-04-13/4586.html